提起苗刀,或许有人感到陌生,因为这是一种多年来秘不外传的武术器械,所以这种兵器的公开演练十分罕见。“苗刀”,古人称单刀或长刀,其开头苗条、刀身修长,以双手握刀为主,兼刀、枪二兵器之特点,为了与一般单手刀相区分,明清后逐渐称其为苗刀。
苗刀之源,最早可追溯到我国汉代,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从秦末到西汉初年,由于大量成建制骑兵出现,剑之击法在骑兵中已成劣势,于是,厚脊单刃的环柄长刀(即苗刀的雏形)在西汉时期应运而生,并逐渐取代长剑而登上战争舞台。
我国汉代制刀工艺非常高超,前后炼制多厉害30炼、50炼,甚至百炼钢刀。日本曾发现一把我国东汉时期的钢刀,是汉灵帝中平年间(184—189年)打造,上面刻有“百炼清钢”四个字。我国山东出土的30炼环首钢刀,全长111.5cm,刀身宽3cm,刀脊厚1cm,刀身有18个错金隶书铭文“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炼大刀吉羊宜子孙”。(“永初”是东汉安帝刘祜的年号)。“汉制,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刀”,制作精美的佩刀是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饰物,刀上多刻有铭文“麟角、凤体、玉饰、金错”,严格的等级区别,不得逾越之。
苗刀自东汉以来,有了新的发展和演变,汉、唐时期,外国人来华朝觐,皇帝们就经常把长刀(苗刀)作为回赠的礼品、赏赐给外国使节,从东汉灵帝、三国曹魏以及魏明帝都向日遣使赠送过中国长刀。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镇守边江,对苗刀技法进行了研究和创新,大大提高了戚家军的战斗力,逐渐平息了浙江、福建和广东沿海陆空的倭寇之乱。并于1560年著成《幸酉刀法》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(南京)保存的一则《苗刀考证》上记载:“……苗刀用以冲锋陷阵,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。迨明戚继光将军,改铸精绝,传之于其部下,杀敌致果,斩将搴旗……。”著名爱国将领、原南京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将军认为:苗刀是东方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。
苗刀历史悠久,刀法结构严密,势如破竹,确为武苑奇葩。同时,习武之人如武艺不精熟,也会难以领悟其中奥秘,正基于此,历代武林先人对此刀多宝藏而不易轻传,使苗刀这一珍品深深地保藏在民间。
清末河北连镇杨氏(其名不祥)于东北得此刀法,后传桑园镇谢晋汾(字海秋),谢又传当时闻名南北的著名武术家刘玉春(河北独流人),原中央国术馆教授郭长生(字恩普,河北沧州人)得刘玉春通臂、劈挂、苗刀的真传。苗刀原只有一路,郭长生集前人苗刀之精华,揉进了通臂二十四的疾绞连环步,创编了二路苗刀,此外还创编了苗刀进枪等器械对练套路,使苗刀的技艺水平和实战威力大大提高了一步。故《苗刀考证》中最后这样写到:“……前中央国术馆教授郭长生,系刘教习(刘玉春)秘授,故其技之玄奥,亦独冠济辈云”。
苗刀总长5尺,刀身长3尺8寸,柄长1尺2寸,似刀还似枪。
刀剑online中,苗刀,显的不过苗条,修长,柄也太短。希望可以改进。
|